2020 International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新聞報道
艾爾弗雷德·布魯姆:通識博雅教育對高等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意義
“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系列報道
本文系作者在“主論壇”上的報告摘編

昆山杜克大學常務副校長
艾爾弗雷德·布魯姆
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夠參加“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也很高興與大家討論關于通識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發(fā)展演變與改革創(chuàng)新問題。
通識博雅教育起源于美國,其初衷是提供一個比歐洲教育模式更為廣泛的本科教育。在歐洲教育模式中,學生大多在中學階段已經有了人文社科或者自然科學的學科劃分,進入大學后,他們將在對應的學科領域繼續(xù)學習深造。與之不同的是,通識博雅教育不要求學生在中學時期預先專攻某一學科領域,而要求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前兩年涉足不同的學科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以及近些年興起的藝術等領域。直到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學生才選定一個或多個專業(yè),并在余下時間里專攻該專業(yè)學習。這種教育模式的理念是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的基礎學科學習經歷,幫助學生在選擇專業(yè)時了解更多背景信息。此外,這種教育模式還幫助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之余,從人類文明和多樣性思維中汲取真知,發(fā)現(xiàn)生活的靈感和樂趣。由于這種教育理念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和作用,通識博雅教育在美國本科教育中逐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隨著全球化與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通識博雅教育必須關注以下問題:這種結合單一學科專業(yè)學習和廣博多學科體驗的通識博雅教育模式是否已經足夠?是否能夠讓公民和領導人具備充分應對世界全球化的能力?是否能夠讓學生對于自己所在的社區(qū)、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一種歸屬感?是否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影響世界全球化的因素,并提前做好應對復雜問題和平衡價值觀沖突的準備?是否能夠幫助學生在追尋自我價值的同時,在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以及多種意識形態(tài)共存的環(huán)境中尋求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是否能讓學生認識到人們在認知、語言、情感上的相同點,對安全、友誼和穩(wěn)定的共同需求,對快樂和美好的追求以及對公平、成就、機遇和意義的一致渴求?是否能夠引導學生在認識到這些人類共性的基礎上,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追求共同目標的合作關系,以彌合這個分裂的世界?
我相信,高等教育如果要在促進人類歷史建設性發(fā)展的歷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全球化的視野和能力,建立對人類共性的認知。如果沒有高等教育的推動和指引,其他社會機構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好消息是,高等教育以此為目標,且同時兼具其他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能夠勝任這一歷史任務的。我曾親眼見證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的發(fā)展,這所由紐約大學和阿布扎比政府共同創(chuàng)建的大學在過去十年的建設過程中,在培養(yǎng)具備全球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如果你恰好認識該校任何一名畢業(yè)生,我相信你也會同意我的觀點。
在我看來,昆山杜克大學的情況與之相同,其是由美國杜克大學、中國武漢大學和昆山市政府共同創(chuàng)建的中美合作大學。昆山杜克大學不僅是中美合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導和施行的創(chuàng)新型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模式,為培養(yǎng)下一代青年領袖所需的全球意識和勝任力奠定了基礎。
我深信,中國與美國在本科教育領域將繼續(xù)共同致力于增進相互理解,把美國通識博雅教育長期積淀下來的寶貴經驗與中國文化、教育等相結合,共同創(chuàng)建一種不僅適應全球化時代,更是全球化時代不可或缺的通識博雅教育。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