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International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新聞報道
金子元久:高等教育政策與大學教育
本文系作者在“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主論壇”的報告摘編

日本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
筑波大學特命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日本文部科學省中央審議會委員
金子元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教育改革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社會問題,并引發(fā)了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然而,二十年后回首反思,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政策未必達到了預期目的。那么,到底實施了什么樣的政策,產生了什么樣的效果,其原因又是什么?本文以日本和美國為例,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進一步思考未來大學發(fā)展的問題。
一、21世紀的經濟社會與高等教育政策
進入21世紀以來,大學教育質量改革問題受到社會普遍關注,這與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變化密切相關。一是面對經濟全球化、先進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國際競爭,社會對高級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二是隨著各國高等教育升學率的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作為其支撐的社會成本也增加了。三是伴隨著上述變化,大學入學者的素質也發(fā)生了相應變化,年輕一代未來職業(yè)的多樣化與流動性也隨之加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普遍下降。
這些情況的變化給大學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必須提高大學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對社會或個人未來需要的適應性;第二,大學教育必須更加高效,質量更加提升,要推動社會發(fā)展;第三,最根本的是,大學要成為真正支持每個學生成長的場所。
從高等教育政策的角度來看,其焦點已從20世紀下半葉的數(shù)量擴張轉移到21世紀的質量提升。但同時,這也表明,通過傳統(tǒng)高等教育政策手段的財政激勵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無法取得有效的效果。此外,發(fā)達工業(yè)化國家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和福利支出增加,高等教育政府投資增長的可能性受到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出臺了種種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后半葉,美國政府對公立大學的支出大幅度削減,另一方面直接對應大學教育成果的政府撥款決定方式(performance-based funding)開始廣泛實施。在歐洲,各國普遍通過給予各大學自由裁量權來鼓勵自主改革,并在歐盟框架內推進博洛尼亞進程,這實質上極大地改變了大學教育的方式。
在日本,大學教育的質量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葉開始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在這一時期,文部科學省中央教育審議會在一系列的審議答復報告中,針對大學教育質量提出了相當詳細的改進意見。與之相應,政府制定了各種政策,特別是將改革實施情況作為衡量指標來決定對各大學的撥款數(shù)額,進而對各大學發(fā)展建設產生影響。
二、大學教育的變化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的大學教育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選取了兩個時節(jié)點,對日本大學生和大學教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調查。主要情況如下:
表 調查情況表

通過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
1.2010年以來日本大學教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在授課方法和模式上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這一點在教師調查和學生調查的結果中均得到證實。在教學上,大學不僅關注對專業(yè)知識進行講解,而且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學習興趣。授課方法的變化在第一次調查之前已經出現(xiàn)且逐漸增加,并在2010年之后得到普及。同時,學生參與式授課,特別是通過小組學習方式進行授課的情況也有明顯增加。
2.學生對授課方法的變化及成效給予肯定性評價。授課方法的變化產生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參與式授課提高了學生課程滿意度。通過教育改革也能夠提高學生對大學教育意義的理解,且在社會對大學教育投以嚴厲目光的情況下,學生自己也開始覺得有必要證明自己。可以說,古典的“學習自由”的觀念其影響力已經衰退,學生對大學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
3.能夠顯示學生自身努力程度的課外學習時間安排,在21世紀前十年幾乎沒有變化。這背后隱藏著一個原因,即學生在一年級到三年級之間平均每學期上13門課(文部省的大學設置標準規(guī)定為8門課),而教師針對學生的這種作法,在設計課堂教學時,也不對學生在課外時間投入學習時間抱有太大期望。因此僅僅通過改進授課方法是難以突破這些問題的,這種情況讓教師產生了某種挫折感。
三、幾點思考
將上述分析結果置于高等教育長期變化的背景下進行思考的話,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非常重要的結論:
第一,大學教育過程的實施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包括師生互動、學生學習動機、教師教育理念、物質和時間條件及大學和各學院的組織方式等。這些因素形成了目前的教育狀態(tài),對其進行客觀地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政府即便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手段,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實際在教學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然而,大學教師、大學生及社會對大學教育抱有怎樣的期望,以及他們對大學教育現(xiàn)狀如何評價,這些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這就促使過去二十年來,大學教育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并沒有取得使日本大學生更為深入和積極學習的明顯效果。
第三,大學變革能力正自發(fā)地形成,但如何使其有效發(fā)揮作用是一個挑戰(zhàn)。這無法通過來自政府的外部壓力來實現(xiàn),而需要通過進行實證性和系統(tǒng)化的分析研究來尋找解決的途徑。高等教育研究不應只是注重理論研究,而必須轉向解決教育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