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International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新聞報道
嚴小軍:海洋類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視野
本文系作者在“大學校長論壇”上的報告摘編

浙江海洋大學黨委書記
嚴小軍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政策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前的探索奠基以及改革開放后的逐步創(chuàng)立、形成、規(guī)范與完善五個階段。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fā)。《意見》指出,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緊跟改革開發(fā)的步伐,與國家共奮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已進入高質(zhì)量、內(nèi)涵式的快速發(fā)展階段,這既符合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本質(zhì)規(guī)律,也將進一步加速構建“人類高等教育共同體”。海洋教育國際化是經(jīng)略海洋的“內(nèi)在要求、基本方略”。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海洋類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面對這些新挑戰(zhàn)高校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著力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標準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這一講話精神指引下,海洋類高校應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生工作的根本標準,以培養(yǎng)“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科學利用海洋的人才為目的,培養(yǎng)一批批深耕海洋,守護藍色海洋夢想的人才”。
二、著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學與管理團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性問題。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精神,首先要著力建立高水平的教育與管理團隊,這對教師隊伍和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對于今天的教師而言“傳道授業(yè)解惑”還不夠,“師者”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每一個師者都是中國夢的踐行者,都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因此,師者一是要敢于把中國責任和擔當扛在肩上,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yǎng);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懷,胸懷大愛,有一顆甘于奉獻的心;三是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淵博的知識;四是要有國際視野。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可以用OCEAN 來概括,O代表Openness(開放的胸懷), C代表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 E代表Excellence and Erudition(卓越博學、博采眾長), A 代表Availability(隨時隨地有時間與學生溝通),N代表Norms(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者準則)。對于管理團隊,我個人比較推崇“5Q”原則:Quick access (快速進入工作角色),Quick service (迅速為學生提供服務),Quick response (對存在的問題要及時作出回應),Quick learner (教師要不斷學習),Quick departure(迅速從教師角色中抽離,成為學生的益友)。
三、著力完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培養(yǎng)質(zhì)量
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提出了四類教學模式,包括信息加工教學模式、人格(人性)發(fā)展教學模式、社會交往教學模式和行為修正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向前推進,教育模式引導下的課程模式也應與時俱進,應優(yōu)化課程設計,改變和打破原來“學習+思考”的課堂模式。在“學習+思考”的課堂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堂上灌輸?shù)闹R,而其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教與學脫節(jié),教師和學生無法合力,達不到教學相長的效果。針對這一問題,一些高校對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比如推出“學習+思考+實踐”課堂模式,這一模式的實施發(fā)揮了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浙江海洋大學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正在打造“學習+思考+實踐+研究+理論”的模式,重點突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著力秉承“育人為本”“文化育人”原則講好中國藍色海洋故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文化自信尤其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海洋類高校應秉承“育人為本”“文化育人”的原則,開展中國“國情課”,鼓勵學生講好藍色海洋故事。開展好中國“國情課”需要分三步走:一是以培養(yǎng)出一大批專業(yè)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熟悉和熱愛海洋文化的海洋人才為目標,聚焦海平面上升、海岸線破壞、排放過量、漁業(yè)資源枯竭等熱點問題;二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融媒體”等平臺,線上線下聯(lián)動,以藍色海洋文化作為傳播主題,內(nèi)容聚焦中國藍色海洋夢,突出品牌特色,強化品牌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讓他們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藍色海洋夢想發(fā)聲,用世界語言以外國受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